邱汉桥先生绘画“十八字”法:“学五代、习元宋、观明清、悟汉唐、追老庄、显当代”,“北势南气山水大成”中的大美思想精神之“忘我忘象”,一个体系的形成,它包含着许多特定的内容意义,在邱汉桥先生创作的艺术作品和学术理论中可以看出,他见古思齐,站在历史的高度与“老庄”的思想对话,从而来看我们时代进程中的国画艺术,悟大“道”,看自然。他参悟到了“老庄”对“道”的观照,邱汉桥先生在他对“道”的论述中提到:“道”、“是宇宙的本体和生命,道法自然,天、地、人和谐之美,作为中国艺术的灵魂理想,追求的是心灵的自由流动,把自然作为最高的精神田园,从主观与客观,理想与现实,情感与智慧,时间与空间,将心中的意象情怀整合和梳理,从而达到一个平衡和谐有序的统一体”。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历代有代表性的国画大师多以山水为绘画语言,如宋代的关仝、李成、范宽、元代的王蒙,清代的石涛、龚贤等众多杰出大家多以山水抒写情怀。今天邱汉桥先生的作品也主要以山水题材来抒写自己的情怀,他的作品不时有小牛,小犬或见一两人,沉静在天地的美妙之中,从中领会超越自然与人生的妙道,充分体现了天、地、人之“道”的观照。在魏晋南北朝美学中,王弼提出“得意忘象”,“得象忘言”这一美学命题,从一个新的角度对“意”和“象”的关系作了深一层的探讨和阐述,他强调意在作品中的精神作用和情感表达,而不受特定的外象所约束,这在美学史上是一个大的进步。又如南宋画家宗炳提出“澄怀味象”,这是对老子美学的重大继承和发展,所谓“澄怀味象”,就是要求审美主体以空明虚静的心境从自然本身得到审美享受,通过对审美对象的深入体验,品味,和细致的深入,体悟出物象的精神情韵。”
在当今历史进程中的特殊时期,邱汉桥先生在“北势南气山水大成”的大美体系中,更广阔,更深入,更高远,开创性的美学新命题。邱汉桥先生认为:“忘我忘象”,“是在创作艺术作品中的一种思想高度,一种民族精神的大存在。这一新的美学命题,是“北势南气山水大成”大美体系中的指导思想,核心纲领。“忘我忘象”是一个哲学命题,应站在哲学层面来去理解,不能初浅片面理解为“无我无象”!而是“大我大象”,是一种大美、一种大存在,所谓:“大象无形,大音希声”。“忘我”,是说要忘掉小我溶向大我,这个“大我”,包括民族精神和“宇我”精神,只有忘掉小我才能真正溶入大我,这种精神才永恒,就象一滳水只有溶入大海才得永恒……“忘象”:忘掉表象,追求内美,一种精神的大存在。人审视自然首先必须做到“忘我”,这种忘我并不是“无我”,做到“忘我”必须忘掉世俗的垢尘,虚静澄明。老子首先提出了“道”、“味”等概念,并指出“涤除玄鉴”方可悟“道”,涤除玄鉴是指洗涤垢尘,使心变得像镜子一样纯净。庄子:提出了“心斋”、“坐忘”的审美概念”。
邱汉桥先生提出的“忘我忘象”的大美命题,是在当今的美学审美境界之上。同时他也常讲起在观察自然时“忘我”的情形。这里我讲一生活的片段:记得邱汉桥先生说:“在南方去写生时,常常白天的青山秀水深深感动了他的内心世界,到傍晚他常常独自一人爬上山顶,赏明月初升、观暮色中的苍茫山峦。有一天蔚蓝的星空让他忘却沉迷了,他自在地座在了一处峭壁的山石上,观看星空中”银河”变幻,云的遨游,仿佛神秘的大山在迁移,畅神、交谈,完全迷忘了自我,不觉已过天晓,他才醒过神来,这时一看,他正坐靠在一块陡峭悬崖的石块上,幸好没有前移……这种“忘我”的境界,让他的心灵虚静澄明,从而在他思想境界得以不断地升华”。邱汉桥在他的论述中指出:“忘象”的观点并不是说没有“象”,“忘象”是忘掉表象,追求内美,是一种精神的大存在。艺术家的作品取之于生活,但一定要高于生活,“象”是一种表现的东西,在某些层面上,它的衰变不过体现在快与慢的程度上,它没有永恒生命力,精神可永远存在,它的力量可无限放大,例如老子、庄子,孔子,孟子等精神思想的永恒。在两千多年前的表像已经随时间的流逝而消忘而被遗忘,但他们精神思想的生命力丝毫没有哀减,时间虽逝远其表象与他的精神思想的存在也没有多少关连了,所以说追求精神大存在的“忘我忘象”大美思想是“北势南气山水大成”体系中的指导思想!他诠释了忘却小我溶入民族利益之大我的无私精神,统一了人与自然的关系,阐述了中国画精神追求是艺术创作的最高准则”。
“忘我忘象”的精神内涵,跨越了明清“阴柔”,摒弃了现代人沉浸于前人的美学观念之上,直接树立了当今富有哲学思想的美学新命题,是当今美学审美的最高点,他沿袭并超越了前人“得意忘形”“澄怀味象”的审美思想。和老庄的大有大无思想相通和,比取“得意忘形”,“澄怀味象”更深入更宽阔,这就好像湖与大海相比,大海与蓝天相比,蓝天与宇宙相比一样,“忘我忘象”它不仅充实“北势南气山水大成”的体系。同时也为中国绘画美学审美开辟了又一新的篇章。
Copyright Reserved 2000-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(粤)B2-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(粤)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
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-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
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[2018]3670-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(总)网出证(粤)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